石鼓书院是如何发展成为讲学书院的典范的?
此时山上有合江阁、王宇碑、武侯祠、大观楼、讲堂、忠义节庙、七仙庙等。其中,王宇碑上刻有奇怪的古篆文,分9行77字。由于字体古朴,看起来像一只卷曲的蝌蚪,难以破译。传说碑文记载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1668年,知府张启勋扩建石鼓书院。1689年,知府崔明再次扩编。清代书院实行科举,石鼓书院成为教授和培养科举人才的地方。石鼓书院的山领导是很有名气的。比如匡民本和林都是衡山县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石鼓书院历史上非常成功的山中领袖。
邝民本是一名23岁的学者。1723年,他受到李志远的赏识,被选为龚升。次年,他被提升到北京的国子监学习,在那里他是一个知县的候选人,然后他被选为教师在景山皇宫。在做屏客的这些年里,他不忘自己的名气和进取精神,1729中考。三年后,他以庶吉士的身份考入国子监。
1754年,湖南巡抚聘其为长沙岳麓书院负责人。三年后,他又被母亲吊唁,于是离职回老家吊唁。此后,他长期居住在家乡南岳,潜心读书。后来成为石鼓书院的负责人。因其精湛的学识和卓越的成就,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士子有幸出校。
林业易1754年进士,官至国子监检讨,丁酉回家不归。1761年被聘为石鼓书院负责人,掌管书院15年。他是学院历史上最成功的山区领导人之一。林除了在石鼓书院任职外,还在衡阳书院、衡山集贤书院、湘潭昭潭书院、永州群育书院任职,其“品行、学识、文章在当时皆受尊崇”。
石鼓书院的最后一位山长是曾,姓,姓袁。晚年,他成了一名农民。曾出身贫寒,两岁丧父,靠母亲缝补洗衣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叔叔经常帮助并启发他阅读。曾从小聪明勤奋,家乡流传着“酵母读书”的故事。
8岁时,曾就能为别人背诵诗歌和写春联,在邻里之间被称为“神童”。20岁进士,365岁进士,438+0岁进士,43岁殿试进士。他是掌管兵部的官员,兼职学者,毕的顾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曾参军抗击外敌入侵。《马关条约》签订前夕,他积极参与康有为发起的“公车请愿”,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于是,曾转向“教育救国”,两次受湖南当局之邀,到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讲学,并担任湖南教育学会会长、湖南南路优秀师范学堂督学,被誉为“南学、学津”。
石鼓书院已成为湖湘地区引人注目的儒学传播基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座式”书院的典范,为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880年,陈赓中考,石鼓书院的朱松云、谭信珍、杨一斗、陈鼎等都在进士之列。像清代中兴名臣彭玉麟、衡阳第一传彭淑这样的大才,都有所作为。
彭玉麟,本名雪芹,退居省庵主人,吟诵香火史。他在衡州府城石鼓书院读书时,一袭旧袍,三餐不继,但自制力强,从不叹息饥寒。此时,他的弟弟彭还没成年就去了很远的地方跟别人学生意,多年杳无音信。面对这一困境,彭玉麟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军营找了一份文职工作来养活他寡居的母亲。然而,美玉总是不同于沙砾。在此期间,彭玉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即衡州知县兼专家。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志坚在军营里看到了彭玉麟写的一份文件,称赞他的文采和书法,于是招自己为徒。从那以后,彭玉麟的生活顺利多了。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把湖南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推到了历史的面前。
清末,彭玉麟任海军总司令兼湘军统帅,人称薛帅。他与曾国藩、左并称为清代三杰,与曾国藩、左、胡林翼并称为清代“中兴四大名臣”,是项海军的创始人,也是近代中国海军的奠基人。两江总督兼南洋贸易大臣、兵部尚书关雎。
1853年9月至次年1月,曾国藩在衡州建立湘军水师,石鼓书院附近的水域成为中国近代水师的摇篮。
1902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市政府中学,1904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校。
后来石鼓书院先后改为“横军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由于石鼓山地形狭窄,无法满足新学校的要求,学校也已搬迁,书院也就成了观光祭祀的名胜。